“国以才兴,业以才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玉溪市总工会聚焦省委“3815”发展战略,找准着力点,全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了一批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他们当中,有敬业奉献、不怕艰苦的一线工人,也有潜心钻研、技艺精湛的技术精英;有积极探索、守正创新的科技人才,也有贡献智慧、奋发进取的业务骨干。他们凭借技艺高超、技术精湛、创造卓越,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践行者,撑起了玉溪工匠的脊梁。
与烟叶“打招呼、话家常”
玉溪烟叶甲云南,红塔香烟甲玉溪。一直以来,红塔集团的烟草产品备受全国消费者的好评,究其根本,是产品卓越的内在品质。
原料是整个卷烟生产的基础和保证,而优质的原料源于严格的质检。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片烟叶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这是玉溪卷烟厂复烤二车间烟叶分级“大师”杨彦明对每一位来到分级作业区的新员工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饱含着杨彦明对烟叶分级工作的无限热忱,也述说着他从业27年的心路历程。
杨彦明是玉溪市江川区人,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烟田里劳作,对烟草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长大后,他选择到云南省玉溪农业学校的烟草栽培专业就读,毕业后来到玉溪卷烟厂,便一头扎进烟叶分级工作中。
同事眼中的杨彦明稳重敦厚、沉默寡言,但只要谈起烟叶分级,他就仿佛换了一个人,健谈,严格,甚至有些苛刻。在他手中,每一片烟叶色泽的深浅、脉络的粗细、形状的特点、香味的浓淡……都被剖析得头头是道。
烟叶分级这样一个感性判断的过程,到他这里仿佛变成了有参考答案的理性判断。他的这种专注与敬业,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赞许。
烟叶分级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没完没了地练习,一片,一摞,再到一包、两包……杨彦明每天从上班到下班,除了吃饭喝水,其他时间都在自己的烟包面前一片一片地练习烟叶分级,下班回到家时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烟叶的特性,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自家烟田里,仔细观察每一片烟叶的特征;烟叶成熟后进了烤房,他就挨家挨户地跑去观察研究;工商交接的烟叶到了车间,他又扎进车间日复一日地练习。
烟叶分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环境艰苦,但杨彦明的眼里只有烟叶,从踏进烟叶分级库房的那一刻起,他就像一个永不断电的马达,从一个分级台走向下一个分级台,从一间库房走到下一间库房,全车间十多个库房,全年几十万担烟叶的分级质量,都沉甸甸地压在杨彦明的肩头,每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扎进分级库房,再出来天空又早已没了太阳的身影。
在这漫长的一天中,杨彦明都在与一片片烟叶“打招呼、话家常”,为它们找准自己的定位,遇到有分歧的,作为总检员的他也不会“一言堂”,而是让烟叶分级员各抒己见,用最负责的态度和最有说服力的评判标准,为每一片烟叶找准最合适的等级,让每一片烟叶都尽量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随着汗水浸透衣服的时候越来越多,杨彦明的分级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依托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分级实作,杨彦明逐步成长为玉溪卷烟厂复烤二车间烟叶分级技术骨干。
多年来,他参与编写了玉溪卷烟厂车间分级工序标准作业流程、《复烤二车间分级过程控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参与了云南中烟新标准《烤烟精细挑选标准中部烟》的审定及《烤烟工业分级标准》的讨论修改;制定了玉溪卷烟厂高端特色烟叶工业分级模式,创新性提出“4专(专属场地,专属人员,专家负责,专人检验)”复选法,为云南中烟红塔集团高端原料分选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找到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回望杨彦明的职业生涯,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他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他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在奋斗中绽放新时代劳动者的最美姿态。
深耕技艺打造国产优质好药
红云制药的车间里,常常能看见一个身影穿梭其中,她就是红云制药的技术骨干、攻关领头人、学科带头人邓桂萍。
多年来,邓桂萍一直坚守在生产技术岗位上,刻苦勤奋地钻研制药工艺技术,她带领团队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投入规模化生产后,每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均占企业总收入的73%以上。
作为企业科技攻关的领头人,邓桂萍先后完成了香果健消胶囊等8个品种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获得了国药准字批准文号,香果健消胶囊还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
邓桂萍还完成了三七叶总皂苷原料、消炎片、清肺抑火胶囊提取等药品工艺的优化研究,满足了配套产品所需原料,解决了因药材质量差异造成个别批次含量不合格的问题,降低了工耗和能耗,而她开展的隔山消积颗粒和益肺止咳胶囊两个独家品种工艺优化研究,为集团单品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022年,邓桂萍团队取得了委托成品毛萼香茶菜清热利咽片糖衣片变更为薄膜衣片的国家局备案件,拓宽了产品的适用人群。此外,她承接集团内部委托的加工项目,让10种药品在玉溪公司落地生产,每年为企业提供约1780万元的销售收入,也为玉溪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不仅在制药工艺上成绩卓越,邓桂萍还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助力企业成长。她参与搭建公司质量体系,红云制药先后七次接受GMP认证,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她承担了公司三次技改项目,包括厂房工艺布局设计、设备的选型、定购和安装调试,共投资1.2亿元。
邓桂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工作成绩出色,专业技术过硬,邓桂萍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用油墨“作画”的印刷工艺大师
设计油墨配方、快速调配印刷颜色,不到一个小时,一张新的水松纸外观颜色就新鲜出炉。
这是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工艺技术部部长任金祥的独门绝技,凭借这一“手艺”,他逐步成长为公司水松纸印刷油墨调配工艺的大师。
水松纸利用水松原纸印刷加工而成,它只有一个用途,即用于过滤嘴外表的包装。因此,水松纸的印刷油墨和涂层必须无毒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并具有一定的抗水性和湿强度。
1995年,任金祥来到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工作,凭着一股韧劲,他逐渐成长为水松纸印刷的专家。
但刚参加工作的他,却需要花上两三天才能印刷出一张合格的水松纸,这让他倍感惭愧。为了能更快地完成水松纸的调配,他不断学习、通宵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油墨工艺配方设计和外观设计相结合,将水松纸印刷工艺和技术创新相结合,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水松纸印刷油墨颜色工艺调配经验。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调配完成的水松纸产品外观颜色达到了600多个,而且质量一流。面对水松纸印刷设计上金墨和银墨线条在静电打孔时断裂的问题,任金祥和团队通宵达旦找寻问题源头,在反复实验中,摸索出解决办法,最终通过在设备中添加防串电的油墨粘合剂,彻底解决了串电问题。
从事水松纸印刷工艺28年以来,任金祥深耕行业、钻研技术,在水松纸颜色识别新的分析、印刷油墨调配方面,做到了眼到、心到、手到,练就了一双“色眼金睛”。
截至2022年底,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被评为第五届玉溪工匠。
烧出“云南味道”的滇瓦紫砂
在“彩云之南”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始终不忘初心、勇敢追梦,将传统文化融入工艺品制作之中;他秉承家学渊源,几十年来苦于钻研、醉心陶艺,开创了滇瓦紫砂这个崭新的领域;他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一路高歌前行,肩负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他就是滇瓦紫砂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师、玉溪工匠——周昌。
“滇”代表云南,“瓦”则是云南人对所有烧制土器的统称。“我想让人们知道,云南有滇瓦,紫砂有文化”——这是周昌的心愿。
滇瓦紫砂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原料硅石矿不含铅、铬,却又富含23种微量元素的特性,这是周昌在2001年的一次烧砖过程中偶然的发现。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周昌注册成立“滇瓦紫砂”商标,自此开启了从红砖到紫砂的烈火窑变。
为了制作出具有云南特色的紫砂器皿,周昌不惜高成本聘请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地的技术人员、工艺大师到工厂传授烧制技艺,并通过不同的实验、反复的烧制,逐渐掌握制作技艺。
经过多年的摸索,周昌总结出滇瓦紫砂的材料学,工艺学、文化学“三学”,即通过就地取材的原料,用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让器皿经过破碎、球磨、陈腐、压榨、练泥、成型、修坯、擦水、烧制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浴火重生,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紫砂产品。
周昌传承着匠人精神,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极度青睐与追捧。
“滇瓦紫砂工艺厂以云南瓦文化为背景,将云南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的紫砂产品具有艺术品、工艺品的价值,而不是仅用于观赏,因为滇瓦产品是备选品而不是必需品,这就是这项产品具有挑战性所在。”周昌说道。
就比如说玻璃杯、纸杯等各种各样的茶杯,只有一个功能就是装水,而周昌先生要做的是要上一个层次,不仅仅是装水,还可以软化水,使其变得更加香甜。
凭借着紫砂极强的虹吸功能,且在烧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质,用滇瓦紫砂泡出的茶叶回甘持久,烹饪的食物可去腥提味、不粘锅留油,用来饮酒也更绵柔醇厚。
因此,滇瓦紫砂亦被陶瓷专家及陶艺爱好者称赞为“神奇的泥巴”“陶瓷界的云南味道”。
“斑花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每一个器皿上的斑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拉坯,外观没有如出一辙的两个产品,用温度来控制金属的质感,烧制过程中,自释釉析出,每一把壶浴火重生之后的模样,颜色也就不相同,而且无法人为控制。
所以,每一个紫砂杯都是无可比拟,绝无仅有的孤品,展现出的韵味与魅力,是机械化永远无法企及的工匠手艺。
我与一枚鸡蛋的故事
一碗燕麦,一个鸡蛋,这是袁明凤每天的早餐标配。
对于袁明凤来说,鸡蛋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红塔区畜牧局工作期间,因偶然的契机,袁明凤了解到玉溪的蛋鸡养殖业在国内比较落后,发展空间较大,就立志以饲料科技创新来推动行业的发展。2004年,袁明凤加入了云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她与鸡蛋的故事就此展开。
从生产一枚原料结构优化、性价比好的鸡蛋,到生产一枚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的鸡蛋,再到生产一枚蛋鸡饲养标准化、优质安全的鸡蛋,袁明凤经过了上百次试验的改进,研发了蛋鸡系列饲料15个。
据统计,使用袁明凤研发的优质蛋鸡料生产的鸡蛋,每公斤价格比普通鸡蛋高0.5元,这不仅为公司盈利近千万元,更让养殖户多增收了450万元。
通过优质蛋鸡料的研发,也使公司的科研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不仅获得了云南省科技厅授予的环保无抗饲料研发创新团队称号,更成立了省内饲料行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李德发院士工作站和第一批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薛涛工作站。
2020年,袁明凤带领团队新开发了“茶花2号”鸡专用饲料3个,经过对比试验,使用该饲料饲养120天的鸡达到了市场放养180天鸡的口感,肉质鲜嫩,肉汁鲜美,这也为公司产业链的延伸找到了新的销售增长点和发展的思路。
此外,在“非洲猪瘟”后,袁明凤还开发了两个系列共计10个提高猪群免疫力的饲料产品,帮助养殖户尽快复养。
作为玉溪工匠,在工作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袁明凤也积极发挥“师带徒”作用,对公司科技人员和数万名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为玉溪市养殖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为人民健康托底的药品质检员
药品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关系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
恒古骨伤愈合剂作为云南省向国家卫健委推荐的“具有临床优势的中成药品种”之一,是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药,上市23年来,以极高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药品的安全,离不开质检员的托底。杨永仪,就是这一岗位的杰出代表。
从业12年来,杨永仪始终把“不忘制药人初心,牢记服务人民健康使命”放在心中,对每一类药品批次了如指掌,从未让一瓶不合格的药品流入市场,在恒古骨伤愈合剂生产2912批次,约17472万瓶的过程中,做到了药品在全国市场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把握质量就是给企业添砖加瓦。作为公司质量部副经理,杨永仪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质的研发。他独立完成《恒古骨伤愈合剂生产原料质量标准提升相关研究》等项目研究,成功申报恒古骨伤愈合剂生产工艺的变更,为恒古骨伤愈合剂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体系研究基础,帮助企业每年节约了200余万元的生产成本。
质量控制,环环相扣,每个细微环节都需要认真敬业的工作,杨永仪视责任如泰山,视产品在手中,质量在心中,细节在精益求精中,真诚在每一道工序中。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我们在这些优秀工匠的身上,看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感受到了“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和“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胸怀匠心、摒除匠气,需要蓄积敢于创新的闯劲;拥抱创新,才能推动技艺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们相信,在玉溪这块土地上,定会有更多优秀工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汇成昂扬奋进的洪流,乘风破浪、开拓进取,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玉溪市总工会 殷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