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以实现维权帮扶服务工作社会化、规范化、日常化为目标。为扎实推进职工服务中心工作,通海县总工会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专题研究,高位推动,实现县级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赋能创优,打造品牌,构建具有工会特色的职工服务体系。
一、场所提档升级,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
通海县总工会原职工服务中心位于办公楼二楼,共计70.56平方米,因二楼职工服务中心不再适应当前的工作内容、办事流程和工作效能,经党组会、主席办公会研究,并向上级工会请示同意,将一楼五间商铺收回,改造升级为职工服务中心新办公大厅。
强化基础建设。县级工会投入资金4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目前职工服务中心设置专门服务场所,内含职工驿站,开设普惠服务、职业介绍、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困难帮扶、信访接待、政策咨询等多个服务窗口,配备专业服务人员,为职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服务。
增设服务功能。将原有的服务项目、服务清单、服务流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细化,从面向会员、职工服务拓展到面向企业、基层工会服务。发挥一楼场所优势,选定位置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固定位置,摆放电子大屏幕及政策宣传栏,宣传工会相关政策,发布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内容,让服务更便民利民。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中心创优工作机制,协调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序进度。明确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联络员,确保工作人员到位,同时明确工作职责,使“职工服务中心”真正成为面向职工群众,服务社会的阵地和窗口。
二、多方融合联动,做实做优普惠平台优势项目
整合内部资源。联合各系统工会、五金产业园区总工会、县直各基层工会、工人俱乐部等工会内部资源,积极开展非公企业工会会员保障服务、普惠商家、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法律援助、职工医疗互助、工资集体协商、和谐劳动关系、职工疗休养等活动。
整合外部资源。根据职工切实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通海县总工会、通海县教体局、通海县卫健局、通海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联合举办“通海县第十二届‘五·一’职工(产业工人)技能暨体育竞赛”,分为劳动技能竞赛和体育竞赛两大类,设微机键盘录入、板书竞赛、徒手心肺复苏及羽毛球、乒乓球比赛5个项目,来自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500余人参与竞赛,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产业工人)提高技能,壮大全县技能人才队伍。
推进线上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上下联通、方便快捷、服务面广的工会普惠性服务网络体系,运行维护“通海县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抓实推进“数字工会”会员实名制工作,依托“云岭职工”APP,进一步丰富工会会员线上享受职工医疗互助、心理服务、就业服务、技能强国、职工书屋等权益,打造新版务实高效的网络服务通道。
三、创新提供职工就业创业服务
开展多工种技能培训。针对新业态就业者,不断研发职业培训课程、扩大优质职业培训项目供给规模,不定期组织新业态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开设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家政、茶艺、插花、中西式面点、育婴员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课程,提升产业工人就业技能素质,提高行业竞争力。依托就业招聘服务资源以及网络招聘平台和人社局官网,开展“春风行动”系列就业服务活动,最大程度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及子女就业,稳定职工队伍。
增强创业扶持能力。加强与财政局、人社局、就业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源头参与。对于吸纳就业多、创业项目好、科技含量高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同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贷款申请等服务。指导各级工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创业典型,扩大创业政策覆盖面。
四、聚焦民生需求,建立健全职工帮扶服务机制
依规使用帮扶资金。严格把好建档困难职工的精准识别和审核关,保障困难职工家庭生活稳定,为困难职工发放生活救助金等。
开展特色帮扶措施。将建档困难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困难家庭作为“微心愿”帮扶活动的主要帮扶对象,广泛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参与认领收集“微心愿”。
(通海县总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