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报记者 沈杰/文 沈阳/图
“这条路给我们带来了党的关怀和美好的生活。”站在峨山县甸中镇镜湖村水晶城小组入村口的机耕路前,近80岁的老者矣长茂说。11月25日,该小组2公里的机耕路实现通车,村民靠人背马驮运送劳动工具和农产品的日子成为过去,市总工会在镜湖村实施的又一个项目见效了。
近日,记者走镜湖、看振兴,对市总工会帮助村民圆致富梦的工作进行了解。

普开明(左)与村组干部勘察抗旱工程施工情况。
下派驻村干部
上午10点,记者抵达镜湖村所在地,见到了市总工会党组成员、镜湖村驻村干部普开明。
2021年5月,市总工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及时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层干部下派到镜湖村驻村。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让镜湖村农业结构情况、村民生活质量等问题与市总工会挂上了钩。
“2022年3月,单位通知我到这里驻村。驻村工作该如何开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普开明说。
镜湖村地处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1.4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抵达镜湖村后,普开明通过自驾、徒步等方式,开启了与各村组的深度融合模式,4个半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镜湖、石虎、水晶城、水晶厂、新富5个村民小组。“走访+征集+调研+汇报+N”的工作模式,让普开明在查阅镜湖村往年工作资料、进村入户了解村民具体情况、翻阅各地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回单位反馈情况等过程中总结出:地少、缺水、人才缺乏、技术技能欠缺等难题,是阻碍镜湖村发展的“绊脚石”。
市总工会立足产业振兴,及时为镜湖村中长期发展作出规划。

水晶城小组的机耕路通车了。
党建引领解难题
“党支部是党员强基固本的‘加油站’,只有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让党支部成为乡村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带领村民谋求富裕路。”普开明认为。
市总工会以建强镜湖村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实施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建设党员活动室、组织党员活动日活动等举措。将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党员听得懂、记得住;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组织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前往通海、新平等地,对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村集体经济创收等经验做法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这些活动,既让村组干部提高了认识,又让致富带头人对农业发展有了新打算。
镜湖小组党支部书记谢加兰说,她从事村组相关工作23年了。近年来,为了村组发展,村组干部除了外出学习,还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保持交流,希望他们把在外看到、学到的好经验反馈回来,为家乡发展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建议。
“我的产品主要提供给批发商,通过冷链市场,销往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石虎小组致富带头人管庆忠说。几年前,管庆忠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了3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由于他一直遵循土地轮作、合理施肥等原则,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把田地免费给他管理。如今,他雇了8个固定工人,一起耕种50余亩土地,养着几十头菜牛,种养结合,一年下来,纯收入达10余万元。管庆忠说:“通过外出学习,我认识到发展农业的关键是要懂农业、懂农技。大家交给我的土地,我得好好管护才行。”
在镜湖村,记者看到了由市总工会整合资源后新建的三层小楼。小楼里除了配备会议室外,还悬挂了农家书屋、家长学校等牌子,为村民提供培训以及卫生、教育等服务。
随着家政、护理等职业培训以及黑山羊养殖、中草药种植等农技培训活动的开展,镜湖村村民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近年来,4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涉及建筑、餐饮等行业。镜湖村委会副主任李忠诚说:“有了这些‘补钙’‘强身’的举措,大家外出务工有技术、有基础,发展才有可能。”
成立合作社
“去年我家养了80多窝蜜蜂,因气候因素,今年只剩30多窝了,一个冬天会冷死、饿死很多。”镜湖村党总支委员李玲说。蜜蜂养殖看似简单,在高鲁山自然保护区这样的高寒山区,没有技术“护航”是不容易的。
镜湖村地处高鲁山自然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农户有养殖蜜蜂、黑山羊和种植泡核桃、茶叶等经验,但是存在产量不易提高、规模不易扩大的情况。
2022年5月,普开明提议筹备成立合作社。于是,普开明带领各村组干部一起宣传动员,争取到了更多群众的支持。2022年6月20日,“峨山县绿湖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此后,合作社利用工会组织网络优势,进行消费帮扶。
据李玲介绍,合作社以自产自销为主,由6个人进行打理,主要从事统一收购、包装、销售、培训等工作,以“扶农、助农、兴村”为主题,在线上寻找合作方,设计制作消费帮扶产品和慰问礼盒。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蜜蜂养殖、黑山羊养殖、中草药种植等培训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辅导、问题梳理等方式,让百余名村民更好地管护好茶叶、核桃等农产品。发展至今,共有种植养殖户20余户加入了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受益。
在镜湖村,记者看到350克重的茶饼包装朴素而简约,取适量茶叶,冲泡出色,浅尝一口,清冽回甘。“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升。”李玲说,合作社在有效团结农户,增强农民凝聚力,带动农民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成效明显。但是有了销路缺产品,有了产品缺销售人才,问题都是边出现边解决的。

畜牧箐里,成群的黑山羊夺人眼球。
畜牧箐里农牧忙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所有堵点都会逐一暴露。”普开明意识到,村中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村民大多只能靠种田谋生存。可是没有地、没有水,发展从何谈起。
在调研过程中,普开明发现由于处在甸中镇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域,镜湖水库执行早上放水用于灌溉、晚上关闭进行蓄水的相关规定。普开明想:不耕作的时候,这些水就会白白流出去,太可惜了。于是,他带领村组干部在进水口安装水闸,在离水闸30米远的闲置田地里修建蓄水池。
“以前一到农耕季,生活在镜湖水库下游的村民就得排队取水灌溉,为了水,总是争吵。有了这一系列蓄水妙招,能对农业用水进行合理调度,整个村子都和谐了。”李玲说。“建设蓄水池花了4000余元,安装阀门花了2000元,这种方法花钱少、受益大、效果好。”村民一致认为。
午饭过后,记者驾车沿镜湖水库周边路面行驶。在群山相交的山谷间,已经成活的中草药、进入采摘期的菜豌豆引人注目。“这里叫作畜牧箐,2022年以前是一片荒地。”李玲讲述,这里呈现出的景象,凝聚着全村人在市总工会带领下挑战自我的智慧。
走进山箐深处,幽静的山谷里有了水声。多根手臂粗的管道向田间地头延伸。“你看,整个高鲁山的山箐里植被茂盛,常年流淌着几股山泉水,我们把这些山泉水集中储蓄,就能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在道路岔口,普开明与李玲对蓄水池的收尾工作进行交谈。
清甜冰凉的山泉水在高鲁山脚下相对平整的地方汇集,市总工会投入建设资金后,通过架设管道、修建蓄水池等设施,将其引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解决了山箐里的庄稼灌溉难题。
“这是复耕后的第一茬,现在已经卖了2万多元。”在种植户罗政宽家的4亩山地里,绿油油的菜豌豆让罗政宽夫妇尝到了“甜蜜果”。罗政宽介绍,去年在普开明的指导下,他与妻子将畜牧箐中自家山地里的部分桉树清理掉,用铁丝网进行区域围堵后,买了鸡、鸭,开启了放养模式。但是处于山箐,鸡、鸭数量无故减少现象频发,这让罗政宽陷入困境。普开明知道后,赶紧让罗政宽购买了鹅,一起进行养殖。普开明说:“有了鹅,蛇、黄鼠狼等动物就不敢来了。发展农业,就得懂农业。”
在畜牧箐的中草药地里,黄精苗长势正旺。今年3月,普开明带领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去新平县建兴乡考察学习回来后,组织村民尝试种植中草药。3名村组干部当起了“领头雁”,20户农户参与种植。
下午2时,重点帮扶对象普文学家的牛圈里,6头黄牛在晒太阳、吃草料,健壮敦厚的模样让普文学看到了幸福的生活。普文学曾因老人瘫痪、妻子残疾、两个孩子上学等原因,成为村里的贫困户。如今,通过系列帮扶举措,普文学用小额无息贷款购买种牛、种羊,靠养羊、牛等牲畜,让日子红火起来。
返程途中,新富小组村民李美莲在山谷里放牧的画面夺人眼球。李美莲以4000元买了5只黑山羊进行养殖,到现在已经卖出几十只。李美莲说,她得空时就会去放羊。李美莲家的1亩地常年种菜豌豆,一茬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益,一年种三茬,收入在2.4万元左右,她觉得等她把羊群发展到100只,靠这种“割韭菜式”的种养模式,就能让生活更加富足。
被绿荫包裹的畜牧箐里,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镜湖村远景。
走向致富路
“这条路自从今年9月6日开工,我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希望它早点通车。”“这条路修了3个月,对水晶城小组54户299名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站在水晶城小组的机耕路边,村民们议论纷纷。因为良田在村后的山上,村民得靠人背马驮发展农业。路通了,以后生活就有了新盼头。
在镜湖村,张家的牛不吃料、杨家的鸡不见了、李家的羊没回来等琐事,都是普开明和村组干部挂在心头的事;山地怎么用、林地里种什么、湿度太大可以养什么等琐碎工作,都是普开明和村组干部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监测对象秦跃家新盖的房子施工进度、新建抗旱工程时间节点,则成了普开明和村组干部的作息表。情况在基层掌握,问题在基层解决,成效在基层体现。在工作中,普开明与村组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强化调研指导,按照“规划先行,挂图作战”的工作要求,全面统筹,画好“路线图”,分期分步推进各项工作。
截至2023年11月,镜湖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合作社收入27万元,2021年脱贫户和重点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1.7159万元,2022年为1.9018万元……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市、县人社、林草、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银行等单位和部门、企业等,整合资源,共同解决基层困难的生动实践。
解决残疾人特殊补贴保障问题,让全村近40人享受残疾人补助金;协调争取资金62.6万元,建设机耕路;直接帮扶资金11.7万元,用于铺设抗旱水管以及慰问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等;协调项目资金、爱心捐赠资金70余万元,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爱心助学及强化基层治理等。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编制申报项目5个,项目估算资金达1200余万元。
深挖“土”文章、溪流集中变水源、荒地复耕变绿地、用活无息贷款政策……这一桩桩“好戏”,让普开明成为村中的“香饽饽”。村组干部说,村里谁家来个亲朋、谁家做了顿好吃的,都要把普开明约到家里,听“兴农人”聊发展、讲道理、说振兴的“门道”。普开明坦言:“要做好农民工作,当好农村干部,得先了解农民需求,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下午4点半,管庆忠、李玲等人聚在一起,针对管庆忠想走合作社之路,乘上“发展直通车”,共享发展“甜蜜果”的想法展开探讨。
夕阳下,炊烟起,镜湖村披霞光。相信未来的镜湖村村民能在“引路人”的帮扶下,沿着“党建+产业”的强农富民路,实现从“一家富”“小组富”到“全村富”的飞跃。
短 评
发挥“三农”工作队伍价值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纤尘
为了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要培育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农”工作队伍的价值发挥,对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尤为关键。玉溪市总工会挑选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层干部前往帮扶点,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三农”工作队伍需要为发展农业、建设好农村、为农民提供服务作出贡献。有学识、懂农业的队伍,通过扎根基层善学善用,才能为农民增收赋能。富有情怀爱农村的队伍,埋头苦干敢干敢为,才能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真情实意爱农民的队伍,才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深挖“土”文章、溪流集中变水源、荒地复耕变绿地、用活无息贷款政策……懂农业的队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奋战农村一线的干部,对农业不仅要“懂”,更要“会”乃至“专”。要知道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这样的队伍既要博览群书“补钙”,也要田间地头“强身”;既要问计于民求知,也要敢于尝试求证;既要算天时地利,也要善买卖吆喝,才能把所学所见所能所会转化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动力。
解决残疾人特殊补贴保障问题、协调资金建设机耕路、铺设抗旱水管……爱农村的队伍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注农村。只有脚上有泥、手上有力,心里才会有底,才会爱农村,才能在农村有归属感,才知道农村缺什么、需要什么。爱农村,既要爱农村的绿水青山,也要爱农村的乡土,在热爱的土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张家的牛不吃料、杨家的鸡不见了、李家的羊没回来……爱农民的队伍,要真正培育对农民的浓浓情感,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爱农民的生产生活,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要把农户的零散事务都挂在心头,始终怀着爱民之心,用心换情,把农民当亲人,记群众之冷暖,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才能续写干群鱼水之情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