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座因产业而立、因工业而兴的城市。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两壮”,抓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重塑玉溪卷烟工业新优势,全产业链打造绿色钢铁新动能;聚焦“两新”,抓实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持续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玉溪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着眼全市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聚力打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创新通道、维权维护通道、普惠服务通道,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近日,记者走访了玉溪市3家省级产改试点企业,看玉溪市产改工作如何走深走实。
沃森生物:“双向培养”激发新质生产力
投产上市疫苗品种7个,是全球第一家同时具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与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的企业,构建了国内领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作为一家从玉溪起家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沃森生物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文娟说:“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我们建立了产业工人“双向培养”计划,创建了沃森学院,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
在“双向培养”计划中,公司在产业工人中培养先进,在先进中树立模范,以模范带动发展,实现了“最先进的职工在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是党员,最关键的岗位有党员”,依托党员骨干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坚,建立起国内领先的细菌性疫苗技术平台,成功研发并上市销售了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7个疫苗产品。其中,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一举打破国外医药巨头对此产品长达十年的垄断,公司技术带头人、董事长黄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公司还建立了内部培训机构——“沃森学院”,引进外部专家、用好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干部,为职工开展专业化培训。截至目前,学院共举办培训课程45期,参训产业工人超2300人次。以黄镇领衔的“黄镇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带徒、传帮带”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自主培养技术人才。通过培训培养,已有3名产业工人取得高级职称、27人取得中级职称、153人取得初级职称,职工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公司还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开展合作,制定“生物制品”方向课程体系,昆工教师和公司技术骨干“双师教学”,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中烟施伟策:让员工自觉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人翁”
“增加瓜尔胶系统加水方式”“快速看懂英美烟草在加热烟草芯材领域的专利布局” “地下室小钢组加装照明”……在中烟施伟策(云南)再造烟叶有限公司展陈馆的墙上,贴满了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该公司工会副主席陈勇说:“我们每位员工每年要提出8—10条合理化建议,采纳率在90%以上,每个季度公司评选后给予特等奖奖励1500元,一等奖奖励1000元。”
中烟施伟策是亚洲最大的单点单线产能的再造烟叶基地,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公司注重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赋能,着力深化“五小”创新活动,大力推行“合理化建议”和“一点课程”活动,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公司质量、安全、生产工艺、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产改工作推进以来,员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5671项,提案完成率达92.73%。对于日常紧急的、员工无法解决的困难问题,公司还建立ECR麻烦消除系统,由员工向上提出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在24小时内解决。
公司重视营造民主的发展氛围,每季度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每月开展“总经理接待日”活动,倾听职工诉求,解决职工提出的薪酬绩效、休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在原有的生产技术/操作类和评级津贴+聘用津贴双轨制激励基础上,补充出台多技能工培养及认证管理办法,按照学徒、一星能手、二星能手、三星能手、四星能手五个能级,从二级能手起给予100元/月、200元/月、600元/月的能级补贴,打破薪资“天花板”。
再造烟叶生产线备浆段工段长李治斌说:“公司鼓励我们一专多能,平常有很多培训机会提升技能,这几年公司也注重改善食堂、停车等环境,员工幸福感持续提升。”
仙福钢铁:产业工人实现技能水平、工资待遇、生活品质“三提升”
“我来公司工作十多年,一步步通过培训学习,现在已成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收入提升了,工作生活环境也更好了。”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电仪车间主任方顺祥说。

作为玉溪市钢铁产业龙头企业、省级产改试点企业,仙福钢铁集团注重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并将待遇和职业技能等级挂钩,拓宽产业工人职业晋升通道,大幅提升产业工人收入。
该公司每月举办15到17个班的专业技术培训,每班100余人,年受训人员达18000人次以上。作为云南省第一家被授予开展工程技术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的民营企业,具备本公司从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等相关技术人员的中级职称资格自主评审条件。目前,公司拥有一、二级技师13人,高级工379人,中级工886人。
在提升待遇的同时,不断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204亩的产业工人服务中心,建有职工公寓8幢,共1048套房间,可解决3000余名产业工人居住难题,并配套通勤车免费接送职工上下班,实现10分钟上下班通勤。
职工生活区还建成职工文化广场、职工物业、职工书屋、职工健身房、职工食堂、职工超市、职工澡堂、职工驿站等活动场所,配备智慧食堂、智慧超市、智慧停车场等智能服务平台,形成集职工学习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服务产业工人综合体,成为产业工人的“温馨家园”。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郎晶晶 陈飞 黄杰
来源:云南日报客户端 |